刚开年广西股票配资,全国乃至全亚洲球迷的目光都汇聚在了一座城市——深圳。
2025亚足联中国U20亚洲杯、2025乒乓球亚洲杯、FIBA男篮亚洲杯预选赛,三大洲级赛事几乎同时打响,一票难求。孙颖莎、王楚钦、余嘉豪等明星球员纷至沓来,粉丝经济、赛事经济“引爆”鹏城。
不知从何时起,重大体育赛事在深圳“神仙打架”的盛况不鲜,赛事日历总是惊喜满满:
2024年,深圳举办了260项重大体育赛事。接下来,女篮亚洲杯、2025国际冰联女子冰球世锦赛(甲级A组)、2025中国羽毛球大师赛等一系列重大赛事,英雄联盟、和平精英等热门电竞赛事总决赛将给深圳带来更多人气。
深圳图的当然不仅是热闹。通过赛事提升国际吸引力,推动城市功能完善和产业升级,是大型城市打造发展新引擎的重要抓手。
(一)
当城市增量随着赛事热度攀升,“城势”崛起变得具象化。
以赛兴馆,以馆营城。一座大运中心的崛起,为深圳东部埋下了赛事经济的“定海神针”。作为国家女子冰球队的滥觞,它见证了深圳昆仑鸿星冰球俱乐部的起步,又接连成为深圳市足球俱乐部主场,中超联赛主场等,助推政企联合打造“体育高地”。
从2011年的深圳大运会,到今年即将召开的全运会,跨越14载办赛之路,深圳体育场馆的格局也逐渐从“一枝独秀”到“遍地开花”。
近看2025亚足联中国U20亚洲杯落地的三大场馆:宝安体育中心体育场、龙华文体中心体育场,尤其是位于光明区的深圳市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,全新专业足球场为中国U20男足的密集训练提供保障;FIBA男篮亚洲杯预选赛则落地在位于福田、全新升级的深圳市体育中心。
远观年底的“十五运”,深圳承办的25个项目分布在9个区的25个场馆。可见深圳具备承接高端赛事能力的体育场馆不少,且发展均衡。
增量不止于场馆,更见于消费。早在2019年,深圳市居民人均体育消费为2925.02元,超过欧美国家人均体育消费300美元标准;近年来只增不减,2023年达到近4000元,全国领先。
办赛事就是办城市。2021年至2023年,深圳连续三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“打造国际著名体育城市”。
根据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的一项数据显示,深圳体育产业每产出1元,都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产出增加6.02元;而自2014年起,深圳体育产业总规模保持了20%左右增速。2023年,深圳市体育产业总产出1909.39亿元,广州、上海约为2000亿元——深圳用这两座城市1/4-1/3的面积,创造出了比肩它们的体育经济。
(二)
深圳需要赛事,赛事青睐深圳。
正如体育消费数据所揭示的,深圳拥有强大的群众体育基础,愿意为体育买单。在深圳,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达42.9%。广东省2022年体测,深圳市达标率为97.2%,位居全省第一。
其次,深圳的气候,对于比赛和修建场地来说,具备天然的优势;而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地理区位,和一流的营商环境,也被国际赛事主办方看好,对球迷和商家都具有极大吸引力。
依托深圳科技创新的领先优势,体育产业链条上涌现出朝向集团、好家庭、喜德盛、中航健身会、观澜湖高尔夫球会、领先康体、博德维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体育品牌,“深圳智造”通过奥运会、世界杯等重大赛事享誉全世界的同时,也为深圳举办赛事提供了强力后盾。
引进职业体育俱乐部,打造职业赛事高地,深圳很“大方”。在深圳注册且冠名的球队,根据球队参加比赛级别,可以获得数百万至千万元的资助。在政策红利影响下,八一深圳女排俱乐部、深圳佳兆业足球俱乐部、深圳马可波罗篮球俱乐部、深圳人人足球俱乐部近年来逐步成立或落户深圳。无论对于国际赛事落地,或是自身赛事IP打造,这都是一大利好。
每一场赛事,都是一场双向奔赴,城与人的奔赴,深圳与亚洲、与世界的奔赴。以赛营城,深圳尝到了“甜头”,也绝不会浅尝辄止。
文字:南方+记者 郭悦
图片:南方+记者 朱洪波 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广西股票配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