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代石鱼。本报记者 陈强摄
本报讯(记者 陈强)房山云居寺塔及石经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昨天,162件云居寺文物来到南池子大街皇城艺术馆展出,其中超过80件是首次走出云居寺。展览预计将持续1个月左右,游客可在“皇城艺术馆”微信公众号预约参观。
这是千年古刹云居寺首次“牵手”皇城艺术馆。云居寺文物管理处主任张贮桐表示,云居寺是房山区重点打造的三大文化组团之一,本次展览旨在进一步提升云居寺知名度,让更多游客感受珍贵文物背后凝聚着的历史与艺术价值。
本次走出云居寺展出的162件文物,包括拓片字画75件、石刻28件、木质8件、纸经50件、铜质1件,全部是真迹。记者发现,首次走出云居寺的80多件文物中,很多都具有“网红潜质”——比如金代石鱼,鱼头微微上翘,身上雕着大虾、青蛙,尾巴特别像羊脑袋,造型非常有特色,很适合做衍生文创产品。还有元末明初度母观音铜像,双目八分闭、二分张,头戴棕榈冠,腰身修长,左手拄地,轻松自在。参展拓片中,有一件“雲”字缺了下半部分“云”,雨字头下变成了一个“云朵团”,似乎是古人写出的“艺术字”,实际上,这是因为在战争年代,这个“雲”字被弹片打掉了下半部分,意外造就了艺术感。
展开剩余45%展览开幕当天,良乡大学城的上百位学生代表受邀参观。在地下一层展区,一块雕刻着佛教偈语的砖被同学们围观拍照。原来,这块砖背后有一段精彩故事。云居寺文物管理处旅游宣传科科长王晓宁说,上世纪八十年代修复云居寺北塔时,需要在塔旁挖坑用于搅拌石灰,没想到几桶水倒下去,水竟然一直往地下渗,专家表示地下可能存在未被发现的文物,现场考古发掘验证了专家观点,更出乎大家意料的是,这些文物竟然是北塔始建时辽代人留给后人的“珍贵礼物”——177块用于修复塔身束腰处的砖。最终,修复北塔只用了其中的176块,剩下的这一块被云居寺珍藏,如今带到了皇城艺术馆展出。
记者了解到,隋大业年间,静琬大师选址石经山创刻石经,历经隋、唐、辽、金、元、明六代,无数僧人薪火相传,镌刻佛经1122部、3572卷、14278方,让云居寺成了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、历史最久的石刻博物馆。此外,云居寺还藏有不少木经、纸经、佛像,寺内光唐代古塔就有7座,约占我国现存唐塔数量的三分之一。
张贮桐介绍牛策略证券,本次展览还特别打造了沉浸式数字体验区。观众佩戴VR设备即可“穿越”到房山石经刊刻起源地——雷音洞,利用高新科技感受中华文明瑰宝的魅力;现场复原的传统木经板印刷工坊,让《龙藏》经板从展柜走向操作台,观众可亲手拓印经典偈语,在墨香朱印中体悟“纸墨相发”的东方美学。
发布于:北京市